韩山师范学院的78支大学生队伍,今年暑假跑到了广东潮州、汕头、揭阳、河源、中山等地的村子里。他们不是去玩,而是带着知识和热情,帮乡村孩子上课、教农民用科技种田、调研产业出主意,还把老手艺“玩”出新花样。这群年轻人用行动告诉大家:乡村振兴,大学生也能干大事!
大学生们带着课本和创意,走进乡村学校开课。31支队伍开了200多门课,3500多个孩子上了他们的课。课程啥样?有绘画、舞蹈、音乐,还有拳击、相声,甚至用乐高搭机器人!在饶平县三饶中学,“韩赋启航”队教孩子们画画、跳舞,课堂气氛热得像过年。行知义教队在田心学校搞了“科玩实验室”,114个孩子在游戏里学科学,个个笑得合不拢嘴。还有“青衿逐光”队,线上给51个学生讲课,帮他们补习功课,点燃学习热情。
这些大学生可不只会教课本知识。地理学院的队伍教孩子画地图,潮菜学院带学生学做饭,计算机学院教编程和网络安全。教育学院还给中学生上心理课,帮他们疏导压力。生命科学学院带孩子观察植物,物理学院摆科普展台,连体育学院都来了,教孩子们打篮球、踢足球。每个学院都拿出看家本领,让乡村孩子接触到城里少有的新鲜课程。孩子们眼睛亮晶晶,感觉世界大了好几圈!
大学生们还把红色故事带到村里,用接地气的方式讲历史。“多‘彩’潮汕”队做了红色故事绘本,12场宣讲让村民听得入迷。他们把潮汕的红色历史和党的政策结合,用图画和互动让大家记住过去。青马文脉队走潮汕侨批路线,讲华侨故事,设计城市更新课程。“红映归湖”队重走革命路线,采访老党员,拍视频让更多人知道革命前辈的事迹。村民说:“这些年轻人讲得生动,连我家小孩都爱听!”
大学生们还把国家政策讲得明明白白。经济学院的“资助筑梦”队用潮汕方言演情景剧,告诉200多个家庭,孩子上大学能申请免息贷款。村民老李说:“以前不知道有这政策,现在心里有底了!”政法学院在饶平新丰镇摆摊,312个村民听他们讲资助政策,个个点头说清楚。学生工作部的队伍在球山中学给村民和学生讲乡村振兴政策,大家听完都觉得国家真给力。
大学生们还关心村里的产业。经济学院的“农韵华彩”队帮饶平永善村设计农产品品牌,还搞了文旅方案。“V-Live创界”队直播卖官塘牛肉丸,订单一下多了好几倍!他们还教农民用短视频吸引顾客。韩麓数惠队研究汫洲渔业,提出用数字金融帮渔民赚钱。学生会队伍调研“茶+鹅”产业,帮浮滨镇想办法把茶和鹅卖得更好。数学学院为佛手果设计数字化营销,生命科学学院帮普宁茶农降低损耗。这些点子让农民直呼:“大学生真有办法!”
大学生们不光动嘴,还跑去田间地头调研。经济学院的“饶有星志”队走访63户茶农,提出建电商孵化点和红色研学路线。下善村茶农高兴地说:“他们用无人机拍柚子园,帮我们上了电商平台的绿色通道!”历史文化学院调研牌坊街,提出“陶瓷+茶”文化产业园的点子。学生社团服务中心拍视频,挖掘渔乡文化。这些调研报告实打实帮村里解决了不少难题。
大学生们还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。经济学院的非遗实践队跑了23个非遗点,拍了VR全景地图,让潮州非遗“活”在网上。志愿者在长美小学教灯谜和漆扇,美术学院教英歌舞面具和扎染,外国语学院教油纸灯笼和潮州文化课。孩子们学得开心,个个说传统手艺真好玩!这些活动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,而是村里孩子能摸能学的宝贝。
教育学院和文学学院的队伍去了西藏和新疆,开推普课堂。他们用红色经典诵读、双语故事会教1800个孩子说普通话。情景模拟、手抄报大赛,孩子们学得快,汉藏文化也在课堂上交融。学生小明说:“学普通话让我觉得和全国的小朋友更近了!”这些课堂不只教语言,还拉近了民族之间的距离。
这些年轻人的故事,让人觉得乡村振兴不是空话,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。他们用脚步丈量乡村,用知识改变乡村。看到孩子们笑着学知识,农民卖货更顺畅,传统文化被传承,谁能不感动?乡村振兴的路上,大学生们用青春点燃希望。你说,年轻人这样干,乡村未来是不是更值得期待?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