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开封日报
核心提示
在“幼小衔接”“小升初衔接”“初高中衔接”之后,所谓的“高大衔接班”也横空出世。瞄准的对象正是准大学生们,让他们在高考后的暑假提前学习大学知识,“赢在大学起跑线上”。
上大学之前还要上个衔接班,这对很多学子而言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。准大学生们,连大学校门都没踏入,就开始了新的一场教育“内卷”。
教育绝非冲刺的短跑,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。“高大衔接班”的出现,是教培机构“焦虑营销”后的精准收割,是教育“内卷”链条的延长,加剧了人们对学历竞争的焦虑。那么,大家对于这种现象又是怎么看的呢?应该如何破解教育“内卷”?
破解“内卷”需从源头疏解焦虑
长弓
从“幼小衔接”到“小升初衔接”,再到“初高中衔接”,各种培训早已让学生和家长疲惫不堪。如今,连高考结束、即将迈入大学的暑假,也成了教培机构的新战场——“高大衔接班”悄然兴起,打着“赢在大学起跑线上”的旗号,让准大学生提前学大学课程。所谓的“高大衔接班”听上去是未雨绸缪,实则又一次教育“内卷”的加码。
各种“衔接班”泛滥,不是偶然。家长怕孩子输在新起点,学生怕落后同龄人;培训机构则擅长用“焦虑营销”精准捕捉这种心理,延长培训链条,把高考后本该放松的暑假变成新的竞争场。至于这种提前预习,究竟能否带来真正的学业提升,却很少有人去深究。
破解这种“内卷”,不能光靠呼吁其适可而止。首先,相关部门应对培训市场进行严格规范,对无资质、无必要的“衔接班”坚决叫停。其次,高校要主动设计好入学适应课程,让新生在校园内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,而不是把学生交给外面的培训机构。最后,要引导家长和学生认识到,教育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短跑冲刺。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自主思考、独立生活、学术能力,而不是提前学几章教材。
如果把人生比作长跑,那么各个阶段的“衔接班”就是在赛道上不断加重背包。短期内也许有人觉得跑得快了,但长远看,只会消耗耐力和兴趣。教育应当回归培养人才的初心,让学生有喘息、沉淀和探索的时间,这样才能真正走出“内卷”的怪圈。
让孩子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
北田
“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”这是很多家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而为了让孩子“不输在起跑线上”,家长们纷纷“卷起来”:幼儿园学小学课程,小学攻初中知识,本该培养兴趣的课余时间,也被家长们塞得满满当当。现在就连高考结束之后,也要读个所谓的“衔接班”。这种“恶性内卷”如同“剧场效应”:前排观众站起来,后排观众不得不跟着站,最终所有人都站着看戏,却忘了教育不是百米冲刺,而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。
输与赢,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对的话题。无论是在学习、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都会遇到输赢的情况。然而,如何正确对待输赢,却是一个值得所有家长重视的问题。
这种“内卷式”竞争看似让孩子暂时“赢在起跑线上”,实则透支了孩子成长的动力。家长们要明白,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有的在运动方面见长,有的擅长逻辑思维,有的富有艺术天赋,有的热衷动手实践。与其逼着孩子在不擅长的领域“内卷”,不如发现孩子的闪光点,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奔跑。
当我们不再用单一标准衡量教育成败,让孩子们能在阳光下自由探索、快乐成长,这才是我们期待的教育模样。
跳出“内卷”漩涡 让教育回归成长本质
任佳慧
从“起跑线”到“终点线”,焦虑一路“狂飙”。高考硝烟未散,另一场“抢跑”已悄悄鸣枪——准大学生们被推向“高大衔接班”,提前“啃”微积分、C语言、四六级。原本该用来喘息、探索的暑假,再次沦为补习工厂的流水线。
“衔接班”成了生意,背后是教培机构等对焦虑的精准提炼。教培机构总能精准捕捉家长群体的集体恐慌,将教育异化为可量化的“军备竞赛”。这种裹挟式的竞争,让孩子们在本该探索世界的年纪,被迫成为知识流水线的标准件,创造力与好奇心在机械刷题中逐渐消磨。
化解教育“内卷”必须双管齐下。一方面,要减少功利化教育思想,斩断焦虑营销的“输血管”,大力扩大个性化、特色化、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给,提升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,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;另一方面,要倡导正确的人才观、成才观、教育观,树立真正重视人、关心人、发展人的教育理念,将学生的身心健康、道德品质、创新能力、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,而每个家庭更该清醒认识到,教育的真谛不在于“抢跑”,而在于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
当然,我们不必将竞争与“内卷”画上等号,健康的竞争应是各展所长的奔赴,而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“内耗”。当社会以多元维度定义人才,既欣赏学术殿堂的深耕者,又尊重技能领域的佼佼者,每个生命便能在合理竞争中找到价值坐标。如此,教育才能跳出“内卷”漩涡,让竞争成为激发潜能的引擎,而非压垮成长的重负。
诚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